
大家好,我是在官网陪您看中国的股诗圈,今天我必须要加庚一期,因为几个小时前,一位改变了中国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了,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。
享年91岁。
在节目之前,我首先要给大家澄清一件事,今天午前,我在节目评论区看到不少粉丝要求官网道歉,就立马赶来办公室了,原因是CGTN今天上午发布了袁隆平逝世的消息,我们的官方微博随后转发了CGTN是央视旗下的权威媒体,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的可靠新人,报道出现这样的失误也是让我没有想到的。但反观我们自己,对于如此严肃重大的消息,我们同样作为媒体人,没有去再三核查就转发,这就是失职,理应道歉。
在这里,我代表官网向各位朋友们说一声对不起,希望你们原谅。
一提到袁隆平,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概念就是厥功至伟,光芒万丈。但其实元老生活中也是一个爱好广泛、有血有肉的普通中国人。本期骁话一下就在大家一起缅怀袁隆平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。
上下5000年来,饥荒一直是悬在中国人头上的一把剑。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,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口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吃饭问题。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说,中国发展到今天,袁隆平功不可没。
这位写在课本里的老人,1930年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。巧的是,为他接生的就是后来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、中科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林巧稚。
3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抗日战争,袁隆平的童年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。光是小学,他就随着当时的中央政府败退的路线辗转了湖北、湖南、重庆三地。1949年解放前后,他考上了重庆向徽学院农学系,主修遗传育种。解放后院系调整,1953年,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,也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。
袁隆平毕业后不久,中国就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,加上50年代末的三年自然灾害,国民经济陷入困境。
在1960年饥荒之中,袁隆平有一次远远的看到马路边有很多人,走近一看,路边躺着两具尸体,都是骨瘦如柴。此情此景让袁隆平深受刺激,自此,他决定投身农业科研,不断研究高产的水稻。
文革中遇到实验,稻田育种被人破坏,袁隆平也没有停下实验的脚步。
1974年,他成功选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组合,比普通水稻增产两成。
1976年,这种水稻开始定点示范推广。
到了1988年,中国的杂交稻面积达到了1.94万亩,占了水稻总面积的近四成。袁隆平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。1997年,他再次发起研究,这次要攻克的是超级杂交稻,除了可以增产之外,还要提高营养价值,用来帮助减少贫血和视力缺陷。
到了2011年,袁隆平执导的Y2优二号超级杂交稻取得突破,平均亩产926公斤,创了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。这个记录啊,后来又被他的团队不断打破,我刷我自己的记录,太秀了。
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一直侵蚀着中国的耕地,元老也向这个威胁发起了挑战。2014年,耐盐碱的水稻开始立项,要在三到五年内选育出能够亩产300公斤以上耐盐碱的水稻品种。
2017年,该品种开始实地特产,次年就开始了全国推广,这也就是这两年经常见诸报端的海水稻。讲到这儿,我们还只看到袁隆平辉煌人生中奋力工作的一面。平时大家谈到科学家,总是觉得这帮人都是书呆子,只会专心研究,没有爱好,不近人情。然而在生活中,袁隆平更像是一个有趣的邻家大爷,充满了反差。虽然工作努力,但人家自爆上班从来不打卡,还强调我是特殊的。
他老人家爱好非常广泛,擅长运动,还会跳踢踏舞。在70岁之前,他每天都要健身、游泳。他有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还吐槽说,有的高级干部没啥爱好,退休之后没事干,不打牌不下棋,结果大脑得不到锻炼,得了老年痴呆。
元老不只擅长运动,音乐也有所涉猎,会拉小提琴。他在提及早年在农校附近拉琴的感受时说,夜晚时分,月光满地,蛙声不绝,琴声能消除一天的疲劳。而他的老伴会弹钢琴,两人在家经常搞合奏,神仙眷侣,十分羡慕了。
虽然老爷子高寿,但人家心态非常年轻,说自己也是八零后、九零后,73岁的时候,元老还去考了驾照,平时没事儿就喜欢开个车。
袁隆平不得不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天赋。1953年,袁隆平刚毕业就被分配进农校校园开始执教。这个时候啊,恰好学校缺个俄语老师,就把他分配过去。为了教学,袁隆平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俄语。我一个科班出身学俄语的,实在是惭愧。
除了俄语,元老还自学了英语,听、写、读都没有问题。2017年,他甚至用英文在专家教授面前做了一场演讲。
不仅如此,元老还是个段子手,打趣的说自己还有KPI要扛。听到记者说他是国宝啊,他立刻否认说,我不是国宝,国宝是熊猫,我变成动物了。
因为袁隆平太出名了,去哪都引人注意,他经常吐槽自己隐私权越来越少。不过啊,最让元老烦恼的还是带学生,他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这样说,带学生辛苦的很,既要指导搞实验,又要改他的论文,这麻烦的很。死脑细胞的主持人接着问,团队好管吗?老爷子开始搓脸挠头,连连叹气,真性情啊。
今天这期嘉庚不仅是为了缅怀元老,还想让大家了解到元老不只是课本里那个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,生活中的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、和蔼可亲的爷爷。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一位网友的母亲在高铁上遇到过元老,一个改变了中国的科学巨匠,出行还是低调的选择了二等座,一路亲切的和人合影拉家常,这一幕我们似曾相识,用一个共同的词来形容这些共和国的巨人们当属国士无双。
元老,走好。
21.消化一下:改变中国的邻家爷爷,您走好!
下载声明:
本站所有软件和资料均为软件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发布而来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如本站不慎侵犯你的版权请联系我,我将及时处理,并撤下相关内容!
暂无评论